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地震頻繁,但你知道「芮氏規模」和「地震震度」代表的意義嗎?
芮氏規模(Mw)地震等級對照表
芮氏規模(Moment Magnitude, Mw)用來表示地震釋放的總能量,每提升 1 級,能量約增加 32 倍。
舉例來說,規模 7 的地震所釋放的能量,大約是 32 個規模 6 的地震,或是約 1000 個規模 5 的地震。
芮氏規模(Mw) | 地震能量估算 | 台灣常見最大震度(參考) | 感受與影響範例 |
---|---|---|---|
3.0 以下 | 微震,僅儀器偵測 | 0~1 級 | 無感 |
4.0~4.9 | 小型地震,淺震可感受到 | 2~3 級 | 高樓輕微搖晃 |
5.0~5.9 | 中型地震 | 3~4 級 | 懸掛物擺動,部分人驚覺 |
6.0~6.9 | 強震,可造成建築損害 | 5~6 級 | 家具移位、老舊建物可能倒塌 |
7.0~7.9 | 重大地震,廣域災害 | 6~7 級 | 地裂、橋斷、大面積房屋倒塌 |
8.0 以上 | 特大地震,超廣範圍災害 | 6~7 級(依地區不同) | 海嘯、斷層滑移、全城災難等 |
地震震度:你感受到的地面搖晃程度
台灣的震度分級:中央氣象署將震度分為 10 級,從 0 級 (無感) 到 7 級 (劇震)。自 2020 年起,為了更細緻地區分災情,將 5 級和 6 級再細分為「5弱、5強」與「6弱、6強」。
震度等級 | 感受與影響 |
---|---|
0級 | 無感震動 |
1級 | 靜止時略有感覺 |
2級 | 室內懸掛物輕微晃動 |
3級 | 室內感明顯,物品搖晃 |
4級 | 家具晃動,部分人驚慌 |
5弱~5強 | 物品掉落、牆面龜裂 |
6弱~6強 | 建築損壞,行走困難 |
7級 | 嚴重破壞,建物倒塌危險 |
地震等級對照表|芮氏規模 vs 震度
芮氏規模 | 最大可能震度(視地點地質而異) | 可能影響說明 |
---|---|---|
4.0 | 約 2~3 級 | 有感,但不造成損害 |
5.0 | 約 3~4 級 | 室內搖晃明顯,物品掉落 |
6.0 | 約 5~6 級 | 建築損壞可能,需防災措施 |
7.0 以上 | 可達 6~7 級 | 大規模災害,結構毀損可能 |
極端例子:若如網路預言中提到的「7月5日日本地震」,發生規模9.0或以上的大地震,會有多嚴重?
芮氏規模是對數等級,每增加1級,釋放能量約多32倍,因此:
規模9.0 釋放的能量約是 規模7.0 的 1,000 倍以上
史上最破壞性地震的等級,例如:
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(Mw 9.0)
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大海嘯地震(Mw 9.1)
1960年智利瓦爾迪維亞地震(Mw 9.5,史上最大)
項目 | 後果說明 |
---|---|
震度 | 震央附近可達震度7級以上,全國大範圍震感強烈 |
建築損毀 | 老舊、耐震不足的建築大範圍倒塌 |
海嘯風險 | 若為海底地震,可能引發數公尺~數十公尺的海嘯(如日本311) |
電力與交通中斷 | 大規模停電、鐵路與機場關閉(數天~數週) |
經濟衝擊 | 關鍵工廠停擺,全球供應鏈中斷,股市重挫。牽連亞洲與世界經濟,甚至引發金融恐慌與能源危機 |
核電風險 | 若靠近核電設施(如靜岡濱岡核電廠),輻射外洩風險提升 |
人員傷亡 | 恐造成上千至上萬人傷亡,視防災系統與建築耐震程度而定。(若發生在日本首都圈約有 3700萬人,損失難以想像) |
但網路預言,沒任何根據也不用過於恐慌。以上僅根據過往推估若真的發生,可能會造成的影響。
地震來臨時,保持警覺、避免恐慌、平時備好地震包、演練避難流程即可。若真的發生末日級地震,也請理性平常心看待。
文章轉載或引用,請先告知並保留原文出處與連結!!(單純分享或非營利的只需保留原文出處,不用告知)
原文連結:
https://blog.aidec.tw/post/earthquake-level-comparison
若有業務合作需求,可寫信至: opweb666@gmail.com
創業、網站經營相關內容未來將發布在 小易創業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