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想擴充記憶體但發現有分DDR4、DDR5、DDR6(也有看到新聞說要出了),頻脈也不一樣,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如何挑選,今天來比較一下它們之間的差異。

規格比較表

規格項目DDR4DDR5DDR6(預計)
推出時間2014 年2020 年底預計 2025~2026 年
傳輸速率(MT/s)1,600 ~ 3,2004,800 ~ 8,400(高階可達 12,800)起始 8,800,預期上看 17,000+
頻寬(GB/s)約 25.6約 38.4 ~ 76.8(雙通道)預估超過 100 GB/s
延遲(CL)CL 14 ~ 22CL 30 ~ 40CL 待定,預期會優化
單條容量(GB)4 ~ 32(最高 64)8 ~ 64(理論上至 512)預估從 16GB 起跳,最大未定
電壓(V)1.2V1.1V1.0V 或更低(節能優化)
相容性DDR4 主機板DDR5 主機板(與 DDR4 不相容)將需全新主機板,與 DDR5 不相容
適用場景日常辦公、輕度遊戲高效能遊戲、多工處理、AI 編輯次世代運算、高速遊戲、AI 模型訓練等場景

優缺點比較

DDR4

優點:

  • 成熟穩定,市面普及率高

  • 價格便宜、選擇多樣

  • 相容於大多數主流系統

缺點:

  • 傳輸速度與頻寬有限

  • 無法應付最新高效能應用

適合人群:

  • 預算有限的入門使用者

  • 基本辦公、網頁瀏覽、文書處理


DDR5

優點:

  • 高頻寬、高容量、更低功耗

  • 適合多核心、多執行緒應用環境

  • 支援未來主機板與平台發展

缺點:

  • 價格偏高

  • 需全新平台支援,不向下相容

適合人群:

  • 電競玩家、專業影音工作者

  • 多工處理、高效能應用者


DDR6(預計)

優點:

  • 極高傳輸速率與頻寬

  • 預估進一步降低功耗

  • 支援未來 AI、大數據處理

缺點:

  • 尚未普及,價格與支援資訊不明

  • 初期產品價格可能昂貴

適合人群:

  • 尋求最前端效能的發燒玩家

  • 專業 AI / 資料科學 / 高階伺服器使用者


購買與使用注意事項

  • 相容性確認 DDR4、DDR5、DDR6 彼此不相容,購買前請確認主機板與 CPU 是否支援。

  • 辨識標示 包裝上會標示「DDR4 / DDR5」及速度(如 3200MHz 或 6400MT/s)。

  • 通道配置 建議安裝雙通道(Dual Channel)以發揮最大效能。

  • 選擇品牌與保固 建議選購知名品牌(如 Kingston之類的)並注意保固期。

  • 高時脈不代表低延遲 注意 CL 值,尤其對遊戲體驗影響明顯。


使用哪一代的記憶體,通常取決於主機板,特定CPU也會挑記憶體,因此在選購記憶體時,也需要評估自己所選的主機板與CPU。

假如是購買新機時,最好查一下自己電腦的主機板使用的記憶體代數。舊電腦則可以使用CPU-Z 或 dmidecode這類工具來查詢。


記憶體容量比較表

記憶體容量適合的用途與應用情境說明與建議
4GB基本文書、瀏覽網頁、學生打報告(僅限輕量級系統)不建議只裝4GB,基本上現在的作業系統只有4GB基本上會很慢,就連手機的記憶體現在很多都超過4GB。除非是應用在像Linux作業系統的裝置上。
8GB文書處理、網頁瀏覽、線上學習、輕度修圖或遊戲入門標配,夠用但限制多,開多分頁會明顯變慢。一般上網、文書處理夠用。
16GB多工處理、中度遊戲、簡單影音剪輯、初階開發現代主流推薦,Windows + 瀏覽器 + 各式軟體順暢
32GB專業繪圖、影音剪輯、虛擬機、多開遊戲、資料處理

中高階玩家與創作者常用,能跑大型工程與遊戲

新世代遊戲(如《賽博朋克 2077》、《Starfield》)需 16GB 以上才流暢

同時執行直播、錄影時,32GB 更穩定

64GB3D 渲染、AI 訓練、影片轉檔、高階開發環境專業應用與工作站等級,適合需求密集者,有剪輯、修圖、後製、渲染3D需求建議64GB起
128GB 以上伺服器、科學計算、巨量資料分析、深度學習僅專業級應用需要,價格高、耗電也較多。AI應用、深度學習之類的。(這類的除了需要顯卡記憶體、電腦記憶體也要求挺高)

記憶體是暫存資料的空間,容量越大,代表能同時「打開與運行」的程式越多。

常見記憶體頻脈比較表

記憶體類型標準頻率範圍(MT/s)對應頻寬(單通道)備註
DDR4

2133 ~ 3200(原生)

可超頻至 4000+

約 17 ~ 25.6 GB/s(單通道)主流平台、性價比高
DDR5

4800 ~ 6400(原生)

可超頻至 8400+

約 38.4 ~ 51.2 GB/s(單通道)新平台使用、效能倍增
DDR6(預期)8800 ~ 17000+(預估)可望超過 70 ~ 100 GB/s(單通道)針對 AI / 高頻應用
  • 記憶體時脈(MHz):記憶體內部的實際時鐘速度。

  • 傳輸速率(MT/s):記憶體每秒能進行多少次資料傳輸,現代記憶體為雙倍資料率(Double Data Rate, DDR),因此 MT/s ≈ MHz × 2。

例如:

  • DDR4-3200 = 實際時脈約 1600MHz,但傳輸速率為 3200 MT/s

  • DDR5-6400 = 實際時脈約 3200MHz,傳輸速率為 6400 MT/s


頻脈越高越好嗎?

不一定,理論上是這樣沒錯,頻脈越高傳輸速度越快。但具體要看記憶體的延遲、主機板是否支援.... 否則也可能只是降頻處理,白白多花錢。

指標說明
延遲(CAS Latency, CL)頻脈高但延遲也高,效能可能抵銷
平台支援度需 CPU + 主機板支援對應速度(否則會降頻運作)
穩定性與發熱超高頻時需注意穩定性與散熱需求
效能瓶頸實務上,頻脈提升效能不一定線性,遊戲可能影響有限,創作或模擬類較明顯

記憶體頻脈的挑選

可以根據你的應用場景來參考下表

應用類型對高頻記憶體的依賴度
文書 / 辦公低(2133~2666 就足夠)
遊戲中(3200~6000 有感)
創作 / 剪輯高(頻寬越大越順)
AI / 虛擬機 / 模型運算非常高(需高頻與高容量)



文章轉載或引用,請先告知並保留原文出處與連結!!(單純分享或非營利的只需保留原文出處,不用告知)

原文連結:
https://blog.aidec.tw/post/ddr4-ddr5-ddr6-ram
若有業務合作需求,可寫信至: opweb666@gmail.com
創業、網站經營相關內容未來將發布在 小易創業筆記